“我现在就差一根绳子了,有绳子我就吊死自己了。”这是Ryan在一次练习后对听力老师说的话。


这不是一句玩笑,而是一位近50岁的父亲,在为子女移民拼尽全力后的崩溃时刻。


但正是这位“几乎零基础”的学员,最终顺利通过了CLB5,拿下加拿大语言要求。他的故事,不励志,却真实;不快节奏,但极有力量。


今天,我们邀请Ryan讲述他的学习心路,他的经历,也许就是你正在经历的。



以下是Ryan自述


我是Ryan,一位来自中国上海的普通父亲。决定从上海搬到加拿大,是为了给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为了加拿大移民,我必须通过思培CLB5(单科均不小于CLB5)的语言成绩。


很多人以为CLB5不高,对“英语有点基础”的人来说确实不难。但我呢?几十年没碰过英语,当年学英语的时候也没怎么练过听力和口语,学的都是书面英语。我自嘲和零基础没什么区别,不是自谦,而是我很清楚前方有多大的挑战在等着我。



1

英语入门?不是“技巧”,是稳扎稳打


最开始是基础课阶段,班主任老师带着我从一篇篇短阅读、短听力、句子纠错等最最基础的练习开始。词汇量一直是我的大难题,最初听写连一半正确率都达不到,听力更是一片空白,连几个简单句子都得反复写下来才能弄懂。


在老师的建议下,我把所有生词都加入百词斩反复复习。早上上班,下午听力,晚上阅读。就靠这个节奏,坚持了几个月补基础,逐步找到学英语的感觉,才进入备考阶段。



2

口语:放弃当“完美主义者”


过渡到备考阶段,真正的困难才开始凸显出来,尤其是口语和听力。


先说口语。我自认为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每次讲事情,总想把前因后果都全部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没想到这正是阻碍我口语的”执念“。


Ethan老师说过一个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比喻:“打个比方,您的中文水平是研究生,英语水平是小学生,怎么可能让小学生去配合研究生呢?只能让研究生来迁就小学生。”


什么意思呢?老师解释说:“不要老想着一定要把中文想到的意思都讲清楚,而是要根据会用的英文表达,来调整中文的内容。对问题的剖析过于深入,对英语口语考试拿分没有显著帮助,考官考的是你能不能用英语把话讲清楚、能让对方听懂,而非你的辩论能力。”


别看这个小小的点,要克服过来真心不容易,尤其是对我这样一个不自觉就会想很多的大龄学生。


好在在无数次的磕磕巴巴之后,我终于放下了执念,抱着“无所谓讲的有没有道理,能讲出东西就行”的心态,大胆开口,终于突破了口语5分的难关。


非常感谢我的两位口语老师:Ethan老师和Cici老师,帮助我一点点地进步,最终拿下口语CLB5!



3

听力:我真的差点崩溃了


听力从一开始就是我最害怕的科目,所以前期也做了很多准备,但是没想到一到考试实战,。


我无数次想不明白的点是:我明明非常努力了,老师布置我做题都能配合完成,老师指哪儿我打哪儿,大家也很认可我的努力,但听不懂的还是听不懂、记不住的还是记不住,考试就是不过。到底是为什么?


最后到了什么程度呢,就是阅读、口语、写作全都达标,写作都超标了,听力还是卡在原地。我能不着急吗?


课程导师陆老师非常关心我的情况,没少给我加油鼓劲,在了解到我的难处后,帮我请了针对我这种“花了很多功夫但就是没有学出效果”的情况更有经验的听力老师,也就是Claire老师


起初,我对换老师一事没有抱太大希望,因为也备考时间也不短了,此前也尝试过不少老师的课,每一位老师都非常耐心非常渊博,但对我的情况都感到困惑,说不上来为什么我明明做了很多但是没有进步。


在第一节课课上,Claire老师告诉我,我听不出来的原因不单单是我认为的“词汇量不足、记忆力不好”,而是“听力词汇量”不足、“语音信号敏感度低”,并发放给我单词表让我提前学习。


起初我还不服:“这里面好多单词我都学过的。”但老师上课抽查我,一问我 decision 是什么意思,老师念了好几次这个单词,可我怎么都想不起来。我答了好几个发音和它相近的单词的中文意思,但是唯独它的正确意思想不起来。最后老师把这个单词写在黑板上,看到熟悉的字母拼写组合,我才想起来。


之后抽查的多个单词,都是这种情况,有的甚至连看到拼写以后也没能想起来。现在想想,实在有点惭愧。


Claire老师并没有继续让我刷题做题,而是建议我重新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夯实基础,并给我制定了非常详细的听力学习规划:


首先是必须正确掌握基础词和听力常考词的发音,每一个没有发对音的单词、每一个没有听到发音立刻能回忆起中文意思的单词,都要回去反复听读。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我连man和main这么简单的单词都听不区别出来,更别提发音了,一开口自己都懵了。还有前后鼻音n和l,比如low和know,我几乎从来没念对过,舌头绕不过来。


我以为我的口语达标了,就不用关注这些细节了,结果没想到这是这一个个的小石子最后累积成了我听力路上的绊脚石。原来口语上欠下的债,竟然是听力来偿还!


其次,必须熟悉北美英语的语调,能够很快分辨出一句话是陈述句,还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还是感叹句,以及每一个句子是如何断句、单词和单词之间是否存在连音连读现象。这也是我之前基本没有关注的。我以前只追求了解一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对于语气、语调、连读这些都没有留意过,以为那都是无关紧要的细节。


第三点,无论是在心态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上,都必须培养自己对耳朵的“信赖感”,摆脱对眼睛的“依赖感”。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阅读的人,家里的藏书都堆成了山,日常和朋友微信交流也是能发文字就不发语音。母语都这样,更别说外语,我特别不习惯没有文字的时刻,在加拿大当地逛超市买菜,也是能用翻译软件就不和售货员讲话,不好意思开口,更怕别人说的我听不懂。


以前我练习听力,听不出来容易习惯性去看原文,看一眼马上明白了,就以为自己掌握了。“听懂和看懂,都一样嘛,意思理解了就可以了嘛。”


但现在,老师让我在复习题目的环节里加上“盲听”和“跟读”这两个步骤:在确保听力原文能够读懂以后,再脱离文本纯听,遇到听不出来的地方,倒回去重新听,如此多次,如果实在听不出来,再看原文了解具体是哪些单词/句子。然后还需要通过跟读原声音频,确保耳朵和嘴巴都熟悉了最开始没听出来的发音现象。


但Claire老师说,我一直以来太过于依赖眼睛、而不相信耳朵,只要能用眼睛看,大脑就自动关闭了耳朵听的功能,导致耳朵的能力逐渐退化了,心理上也愈发畏难——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耳朵本该承担的部分还给耳朵,建立耳朵和大脑的链接,并且通过动嘴发音,加强这种链接。


Image
Image


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别人可能每天只花20-30分钟练听力,我每一篇听力文本要练2小时不止,不光要听,还要多次跟读。没办法,谁让我学得比别人慢呢?别人可能读3、5遍就能读出感觉,我不行。


我一般是这么做的:


  • 先盲听,每篇文章听2-5遍

  • 先慢速跟读2遍

  • 再常速跟读10遍

  • 然后自己读10遍

  • 最后再对照原文反复检查发音和理解


这个过程毫无疑问非常痛苦,不仅仅是要多次直面“明明背了很多遍结果又忘了、以为自己已经懂了但换个场景又不懂了”的事实,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又能进一步发现其他方面的漏洞。有时我也不愿意承认,因为太打击人了。但想想孩子,想想家人的期待,我咬着牙继续学。


我还记得在某次听力练习中,碰到了一个陌生的话题,出现了比以往更多的生词没有听出来,听到一半就想放弃,好不容易感到自己有进步的小火苗立刻就被浇灭了。


我几乎万念俱灰,在课堂上对Claire老师说:“我现在就差一根绳子了。”那不是玩笑,是当时的真实心情,只有在崩溃边缘的人才懂。


老师说:“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只有坚持足够久才能见效。最慢的方法就是最快的方法。”


课程导师陆老师也一直在鼓励我,告诉我其实我正离目标分越来越近,这个时候放弃,不划算!我一定要坚持到底。


在最后一次考试前,Claire老师布置我完成模拟考试。对完答案后,我发现自己依然存在很多听不懂的时刻,还是有明明再给我一次机会就能做对的题目。不免又感到懊恼。老师让我放宽心,考前不用给自己加量多学,一切功在平时。


考完当天,老师问我感觉如何,我说:“听力前两部分靠上帝,后两部分靠自己。”


我心里还是发怵的,已经做好了重考的准备。



4

结果?我做到了!


结果,我四科全部达标:思培听力5,阅读6,口语6,写作7。


出成绩那一刻,我热泪盈眶。听力5分,口语6分,虽然对很多人来说只要稍加准备就可以过,但对我这样一个已经多年不用英语、且本身是理工科出身的大龄学生,我如释重负。


虽然CLB5未必是我的重点,但我已经不怕学英语了。我知道我有能力继续挑战自己,只要不放弃。


特别感谢各显神通教育和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感谢你们在我最低谷的时候还愿意耐心听我“诉苦”、拉我一把。没有你们,我早就放弃了。你们不仅是我的语言老师,更是陪我走过黑暗的“队友”!